香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京剧大师 > 跨马提刀 170 自成一派
最新网址:www.xbiqugu.net
    程小楼少年时期本音和共鸣音俱佳,加上从小在爷爷的调教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经历大起大落拜访名师刻骨钻研,又有远超于常人的人生感悟,所以才能在老生一途上博众家之长,磨练出今天这一身精湛的京剧造诣。

    曾经他也深研过余派老生,甚至还差点专工这一派,不过经过他认真钻研之后发现,余派老生的嗓音特质和吐字发音技巧虽然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比较致命的缺陷。

    比如存活期比较短,状态的稳定性比较差。

    说不定今天在家嗓音的控制力就会发挥得非常出色,如果不在家发挥效果就不灵了,余先生自己包括他的学生都是这样,40岁以后嗓子就没了。

    冬皇孟小冬倒是个例外,因为她本身是坤生,拜师后即不再登台,因此嗓音一直保持完好。

    程小楼刚刚患病跌落神坛,遭受巨大打击的那一年,整天抽烟酗酒,自暴自弃。导致他的嗓音出现了破败现象,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发声唱戏。

    差一点他就可能从此以后彻底退出梨园行,就算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也顶多是缀演从教。

    但当他从那种自暴自弃的状态中醒悟过来之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重新寻找发声部位,居然嗓子又被他找了回来。

    而且在嗓音控制力上更进一步,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精细程度。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便是如此。

    如果没有那一年自暴自弃假性倒了嗓子,或许程小楼在京剧上的造诣终其一生,也顶多保持之前的巅峰状态,绝对不可能达到如今生旦随心所欲切换的境界。

    只是原来的共鸣部位却再也没有了,原先拥有的嗓音控制力的优势旋即不复存在。

    程小楼最早接触的老生唱腔就是余派,他本人也非常喜欢余派。

    可以说除了爷爷之外,他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生戏师傅,便是余派当代传承人之一。

    所以程小楼早期的老生戏唱腔旋律,基本上都遵循余派的腔体,仅在部分音节上做相应改动,同时融入了一些自己对整出戏的理解和感悟。

    只不过他到了后期根据嗓音的变化,而会对节奏做出相对性的调整,出于对第一位老生戏老师和余派艺术的尊重,程小楼在演传统老生剧目之时基本都按照余派的旋律、余派的格局来唱。

    因为年轻的时候,在程小楼心中余派老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很多时候他都愿意为服从余派唱腔而牺牲一些自我。

    毫不夸张的说,他现在的老生戏虽然隐隐已经自成一派,但其筋骨还是以余派为主。

    相比于马派唱腔的优美俏丽、谭派的雄浑酣畅、奚派的悲怆委婉、杨派的余腔杨唱,程小楼的老生唱腔以余派为基础,博众家之长,融合了自身对人生和京剧这门艺术的理解和感悟,逐渐形成了平和自然,规整大方的唱腔。

    程小楼的唱腔旋律虽然不像四大须生那么鲜明和突出,可无论表现力还是听感都堪称完美,甚至用“动一个音符则不妥,改一个节拍就欠稳”的境界。

    后来程小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京剧与人生的感悟加深,再加上遍访了很多民间京剧大师求教之后,他的唱腔旋律已经不单单只是基于余派。

    不仅对一些新编的老生戏借鉴巧取了大量其他流派的腔体,即使是在唱许多传统老生戏时,也汲取了不少马派和谭派的腔体。

    比如程小楼有一出最拿手的《将相和》,在出关中流水一段就可以明显听出马派旋律特点,封相挡道西皮散板“忙吩咐车夫们转入小巷”一句字末耍腔的旋律,同样也是比较鲜明的马派风格。

    特别是随着他老生戏的个人风格逐渐成型后期,唱腔往马派、谭派的方向走的更近了,不仅是新编戏,而且老戏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他们的旋律。

    像《断臂说书》就借鉴了许多马派唱腔,尤其是在穆桂英挂帅中的西皮原版和流水更是分别把谭派和马派大幅度融合在内,乍听之初好像与两大流派没什么联系,细品之下就会发现谭马二位大师的明显烙印。

    但是行腔和运腔的功夫,却是程小楼自己的风格,两者之间基本没多少冲突,这也是他融合多家所长后已然逐渐自成风格的一种体现。

    当然。

    唱腔的借鉴融合要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在一开始肯定不会十全十美。

    程小楼当初在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部分剧目化用马派唱腔的地方也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被一些同行取笑他是四不像,这让他还迷茫彷徨过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说他那段时间在唱《王佐断臂》这出戏,第二段二黄原板“饥食毡、渴饮雪”的“渴饮雪”三个去声字应唱去上去,这样听上去旋律才会平实自然,也更符合剧情词义,而用马派的上去上唱法虽然旋律比较跌宕,可既不符合四声规则也不达词义。

    当时程小楼在这出戏的断臂前散板的拖腔也用马腔,痕迹明显、很不通顺,而断臂后的散板恢复余腔就非常韵和。

    再比如《借东风》二黄导、碰、原,此唱段本是马派的代表作,传唱至今经久不衰,虽然旋律优美、行腔圆滑,可是倒声字和唱腔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比比皆是,程小楼当时也经常唱这出戏,那个时候他大胆尝试,对其中某些硬伤做出过修改,为此还引来一些马派传承人的不满和抨击。

    程小楼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逐渐形成自己的老生戏风格,隐隐自成一派,这其中是整整三十年的梨园浮沉和磨砺钻研。

    成功,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

    少年时期的他被誉为生旦双绝,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其中有一大半捧的成分。

    而如今生旦双绝的程小楼,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至名归!

    那都是他一嗓子一嗓子唱出来的!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net,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